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作者: 周美岑  日期:2010-04-26 来源 :西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公共服务 新农村公共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描述:近年来,党中央把“三农”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决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诸多举措中,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成为重中之重。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农村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社会服务,是不具备物质形态,而以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农村公共物品。一般来说,农村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有农村公共财政、农村教育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农村文化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就业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扶贫开发等。 现在我国在农村公共服务中还存在着国家投入农村公共财政总量不足,公共教育服务落后,公共卫生服务条件差,公共卫生设施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工劳动保障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成因,也有现实因素,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底子薄、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公共服务总量投入不足、政府职能缺位、农民需求表达不足造成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基层公共服务部门体制不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缺乏长期的、科学的规划等。 虽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发展滞后,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我国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以工哺农,以城促乡”的条件成熟,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具备了现实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支持等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政府承担的提供公共服务与产品的责任逐渐加强与明显,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与服务水平明显得到改善。 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着手,从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首先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伟大意义,提出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接着分析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研究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现实条件,提出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遵循符合国情原则,在大量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分析研究。 经过研究分析,本文认为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要求;二是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在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三是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四是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拓宽就业渠道的必由之路;五是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发展农村经济、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应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务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要求,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长期目标,以扩大农村公共财政覆盖面为核心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以政府为主导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金融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农村公共服务;第二,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建立多层资、多渠道的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第三,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公共卫生服务规划,加强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行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第四,提高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队伍建设,创新产品和形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第五,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第六,推动农村自身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加强农民工就业的管理和保护。第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品质。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进一步推进,“十二五”时期继续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如何有效进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并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一是需要编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规划,做到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二是细化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建设标准、设施标准、人员配备标准、财力匹配标准;三是要有法规制度监督和检查公共服务的实施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各种体制和机制;四是要建立与各种标准相对应的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和提出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为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程度奠定技术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 吴迪  日期:2010-04-01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文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设 
描述: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闻名的农业大国,在当今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安全大后方的农村既是中国发展的希望,也是影响与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极为关注,连年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目前,农村的面貌大有改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会治安有所好转,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生产发展,“丰衣足食”之后,一方面九亿农民期盼自己能如城里人一样享受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一方面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注入文化动力。党和政府体察民情,为民所谋,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强调要重视和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乡风文明”的农村人文环境。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经过各级地方政府的引导和广大教育、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为此党和政府反复强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深沉思考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性审视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路径,对当下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科学内涵。首先从中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入手,得出文化的内涵,继而对农村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第二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原则。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确保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继承创新、多样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第四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继而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第五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根据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机制进行梳理。有效措施包括:提高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视农村教育;加快队伍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加快体制改革等。 本文使用理论联系实际和系统分析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即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其重要性已经被全社会所认同。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定要融入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一定要服务于广大农民、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一定要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
作者: 秦伟明  日期:2010-04-01 来源 :兰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家书屋 多元投资 公共文化产品 供给方式 
描述: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民们常说“我们和城里最大的差距是文化”,一句话道出了农村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意义。“农家书屋”工程是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需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西部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而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保障。为此,本文立足西部农村,以甘肃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首先,在对公共文化产品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厘清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内涵、特点以及供给方式,分析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在对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甘肃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思考;最后,以“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经验为借鉴,提出完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基本目标和途径。
陕南农村传播媒介生态分析与对策
作者: 闵阳    日期:2016-12-05 来源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传播功能 媒介结构 媒介生态 改善途径 陕南农村 
描述:
< 1 2
Rss订阅